50万考生没学上被证虚假,高考碎片化信息如何破?

高考 分类: 高考报考 版权:
1311 0 0 2
2018-08-23 16:38
0
编辑推荐

就在前几天,某自媒体发布文章“这个省份2018年高考录取工作结束,近50万考生无大学可上,太悲催”,一时间引起许多人的转发和点评。就在昨天,省招办进行了官方辟谣,证实了近50万考生在河南无学可上的谬误,抛开作者是有意还是无心的传播不说,为什么这篇碎片化分析,数据和结论严重不实的文章会走火?如何辨别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它们变成对我们有利的内容呢?

利用碎片化信息解读错误,省招办勘误

8月21日,某自媒体发布一篇文章,特别提出2018年河南有50万考生落榜报考,无学可上。


一时间,引起许多家长的转发和讨论,涉及河南高考,一直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敏感话题,“河南孩子上大学难”也是每年屡炒必热的话题。


从年初的诱导家长疯狂转发的“人大代表为河南争取高考公平提案”虚假新闻,到如今的媒体爆料数据制造河南高考录取率低的不真实报道,为何普通家长会频频相信这类虚假信息,被一些不详实,不客观的分析给弄焦虑呢?


好在这次河南省招办官网态度坚决,迅速辟谣!


而据粗略统计,50万考生无学可上的说法确实是无稽之谈,下图是我们简单整理的2018年河南高考整体录取情况,大部分数据来自河南省招办官网。


以此来看,河南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有学可上的,当然这些数字还不包括直接出国留学,或者选择复读的考生。河南孩子考大学确是不易,但是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么不堪。

文中的本科一批2万人滑档,本科二批7万人滑档,这也是在混淆概念,某批次的过线人数肯定要按照一定比例高于实际计划数,利于高校择优录取,刚过一本、二本线的考生,大多数会考虑下一批次的院校。

其实,如果你稍微了解河南高考就会知道:每年有大批普通高中和中职专的学生参加4月初的高职高专单招考试,合格录取后就不需要参加高考;而且除了普通一、二本和高职高专,还有专升本和艺术类的招生计划,如果分母是全省报名高考的考生,而分子只统计普通类录取人数,自然而然就会得出50万孩子没学上这个荒谬的结论。

写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只简单纠正这个错误,而是想给大家抛出一个问题:高考碎片化信息现象非常严重,怎么办?

拒绝碎片化信息,加强自己信息整合能力

孩子进入高中之后,很多家长会慢慢发现自己辅导和规划越来越吃力,其中不乏大多数高中生住校,与家长沟通较少的原因,另外还有高中的知识和广度比初中深入太多,高考政策多,各档次大学层出不穷,还有五花八门的大学专业。

于是乎,我们再也不能像小学和初中那样,简单了解几个学校和升学政策就可以给孩子规划,也不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给孩子辅导功课了。

大多数家长,尤其进入高三以后,面对已经逐渐成人的孩子和他们基本定型的成绩,奔走于各个机构的高考志愿填报和自主招生讲座中,虽然接受的信息量增加了,但是也从没有像这样感到无力和手足无措过。

接受的信息越多、越肤浅,内心就会越焦虑!

细心的人也会发现,身边还会有那么几个“大神”级的家长存在,他们说起大学和专业规划来头头是道。其实在孩子进入高中之前,他们未必就很了解高考,而是整合信息能力很强。

那么该如何提高自己信息整合能力,筛选有用的内容呢?


高考结束以后,我们高三家长圈新建的家长微信群就迅速爆满,一天时间内3个500人微信群就满员了。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高三的家长们不愿意错过任何一条有用的信息——他们不断的加各种群和公众号,其实大多数时候内容基本不看,只在闲暇时间或者关键节点打开看看。

有趣的是,家长们在各种群里泡,关注的网站和公众号比小学和中学多几倍,可是临近高三,尤其是高三这一年,还是觉得一头雾水。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高中学习和高考内容多,这是肯定的;如果真的关心孩子志愿填报和大学规划,临时抱佛脚肯定也是不行的。

那么依靠志愿填报机构、专家和所谓的“高考大数据”是否可行?

我的建议是:要慎重,前提一定是自己理解。

多年的从业经验,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甚至一些报考机构的老师、专家也逐渐依赖所谓的大数据精准填报,“考得好不如报的好”,这个被许多机构宣传成千上万遍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很多成绩出来之后家长和考生的集体焦虑和紧张,于是,“不浪费一分”,“精准报考”成了家长们追逐的目标。

这些看似井井有条的资料,如果缺乏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它们也就仅仅是碎片数据而已。

因为你眼里只有孩子的分数和对应的高校,看不到更深层次的专业内涵,整个大学的学业规划。

如果你懂高考录取,“不浪费一分”是很理想的情况,而且前提是你可能要牺牲理想的专业,而大数据的“精准填报”也不可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全部都精准录取到意向的院校和专业,也有翻车和例外的时候。

尽管填报志愿存在着一些规律和技巧,然而这些规律和技巧更多的是经验的长期积淀和积累,不是依靠大数据能够计算出来的。一些服务机构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其实跟过去在志愿填报中所作的人工信息分析与处理差不多,只是他们利用计算机扩大了数据的采集范围。然而,数据采集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大数据可信度的提高。
——中国教育报 汤勇

身边的一个案例:2017年高考时身边一位家长因为工作忙,把报志愿交给了一个软件和程序,结果孩子确实一分不浪费的录取到了某个高校,但是专业调剂的很离谱,孩子非常排斥这个专业,入学不到一个月就吵着要退学。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们思维和行动上的懒惰,还有想通过高考和大学报志愿一劳永逸地解决孩子的就业和人生。

任何网上的数据,信息和机构提供的软件和服务,都是工具和方法,不能代替你的深度学习。

其实不光是在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多少都会出现碎片化知识的泛滥。

信息的爆炸化必然带来信息的肤浅化,“XX大学就业率最高”,“XX专业毕业后最吃香”,今天你看的一篇文章介绍这个专业不好就业,明天又有一篇文章出来说该专业虽然冷门但是就业率极高。

这样的文章和信息太多了。。。。。

你会慢慢发现,看的越多,接触的越多,越不知道从何下手,而且莫名其妙的紧张焦虑。

一场讲座,一篇文章绝对不足以让你彻底了解高考和某个行业,带你入门还差不多,后面深度,纵向的剖析和学习,还是要靠自己思考,将网络和线下获取到的信息,全部整理输出成自己能理解的知识。

那么,如何整理碎片,输出系统化的知识呢?

首先,必须要结合自己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学习成绩,特长,爱好和兴趣,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父母的期许和孩子自己的意见。

了解这些目的是为了让你有针对性的筛选目标,比如你孩子成绩中上等,那么普通985和211类院校可以重点关注;如果你孩子是理科,你屏蔽掉文科的相关信息;如果家庭条件一般,不需要关注合作办学,或者只关注一些收费比较低廉的学校。

其次,抓住某一点,深入学习。

很多讲座和文章,都是对某些政策和信息的泛泛之谈,当然这并不能埋怨作者,整理信息的过程是很辛苦的。

也正因为如此,你才需要自己深入学习——因为网络和媒体只能迎合大众的口味,而个性化的信息,你是很难免费获取的。

比如,今天你听了某个讲座,读了一篇文章,对专项计划或者自主招生突然很感兴趣。这时候要做的,不是跟风去报辅导机构,赶紧忙着给孩子准备材料。

而是先静下心来,通过各种资源把这个政策和升学途经彻底弄明白。

那么问题来了,我能弄明白吗?

为什么不能?高考和高考政策是非常公开透明的,任何家长和考生都可以通过省招办等一些官方网站查到,而且录取数据和招生专业目录,招生章程虽然发布的比较晚,我们也可以通过先学习了解往年的相关内容,建立基本认识和查阅资料的途径,孩子高考后可以迅速获得有效信息。

当然,加了这么多群,关注了这么多号,你完全可以在各个平台的社群和公号内了解和询问,如果某个机构的老师连最基本政策都懒得给你解释的话,这个平台和机构你也没必要关注了。

然后,以点带面,全面了解。

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想了解一个信息时,会逐渐牵扯出来大串需要二次学习的内容,很多人图省事或者自己懒,选择放弃或者找别人代劳。

如果你自己都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你怎么要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呢?

更何况,只要是个正常人,稍微用心,高考那点东西能比高中学科知识更难吗?

所以不要怕遇到一个问题带出更多的问题,这是人在任何阶段学习中都要遇到的问题,你克服困难的态度也会传染给孩子,对他们的学习也不无裨益。

比如说,你想了解自主招生,先要知道自主招生的历史,然后是参与院校,申请、复试和录取流程,结合自己孩子的成绩和手里的证书和奖项,详细阅读几所目标院校的自主招生章程,最后可以潜伏在各个学校的招生群、贴吧和关注官微、官微获取平时的零碎信息。

至此,基本上你就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时候不管是自己准备还是交给机构,你完全有能力获取最有效的信息,跟机构讨价还价,而不是不明不白的被牵着鼻子走,稀里糊涂的交钱。

这就是所谓的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吧。

最后,长期积累,水到渠成

人们为什么会被一些碎片和虚假信息糊弄,根本原因就是平时积累和学习的东西要么多而肤浅,要么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上面。

高考也是如此,刚接触时总觉得它高深莫测,有那么多的内容和资料需要了解学习,其实只要我们按部就班的把每一步工作做好,发现其实真正对自己用的内容很少:政策虽多,适合自己的也就那么几条;学校和专业虽然多,自己感兴趣、分数合适的也没几个。

当把这个范围确定之后,再进行深入了解每一个院校和专业以及政策细节,如果只辅导孩子的话,这些就够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通过一步步资料和信息的积累,到高考结束之前,想必这时掌握的信息和资料给孩子报个志愿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观点

碎片化的信息,配合煽动性较强的题目与标题,传播速度快,很容易给人们造成焦虑。

不管从何种渠道获取的资料和内容,都要经过我们自己的整合、消化,去伪存真,这样才不至于被信息大潮淹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人一世界

一人一世界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2 粉丝 / 0 关注

收藏 | 河南省高校全部重点学科与好专业都在这儿! 别再傻傻地看大学排名了,这才是当代大学接地气指标

严禁发布 广告 回复

高级模式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