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说,你却不知道?“本科”的“本”和“科”到底何...

高考 分类: 高考报考 版权:
709 1 0 1
2019-01-25 18:26
0
编辑推荐

导读
大学的学历有本科、专科之分,学制上本科大部分是四年,除了部分大学里面五年制的专业(主要是医学类的,比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等等,个别学校也有五年制的建筑学专业);专科为两年。


大学的本科、专科,还有很多人并不熟悉的“预科”……那这些到底都代表什么意义?大学“本科”的“本”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由来的呢?


什么是本科?

什么是本科?1928年的《中华教育词典》解释说:“对预科而言。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如师范本科,大学本科之类是。”

〔1〕该解释是基于当时高等教育的情况,反映了该词较早的含义。如1903年的《奏定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实业学堂之学科,分为豫科、本科。”

〔2〕并对其预科学生和本科学生的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和内容做了规定。在1903年的《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规定高等实业学堂分“豫科和本科”;

〔3〕1906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中第三节有“……令先入豫科,然后再入本科”。


本科之意要从科举制说起

大学“本科”之意,这还得从中国的科举制度说起。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引自西方的。但中国的文化始终是传承,西方的大学被引入中国后,有着明显的“中国化”色彩。

中国古代没有明确的学制概念,但科举却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古代科举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不像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举行。


科举制三年一试的原因

首先是有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比方说交通问题,行政效率问题,时间太短,考生与官方都存在难题。

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科举制度还要与当时的其他制度相衔接。比如说“丁忧”制度。

“丁忧”,就是民间所说的守孝三年。考生或官员,如果有父母等亲人去世,必须回家守孝,不能参加考试或上班。

“丁忧”制度的规定,是二十七个月,约等于三年。科举三年一次,守孝也是三年,这样制度就衔接了。


什么是“本”和“科”

那什么是“本”?什么又是“科”?

古代纪年,使用的是天干地支。

如:1619年为丙辰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丙辰科”;1619年为己未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己未科”。这就是科举中的“科”。

那科举中的“本”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科举,考生要从秀才考到举人,再考到进士,三个级别。

其中的进士,先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后再参加“殿试”。“会试”是礼部举行的,“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

“会试”到“殿试”,没有淘汰,除非有什么违规行为,也有可能就是考生遇到亲人去世,需要“丁忧”,不能参加殿试。

正常情况下,参加了丙辰科会试,就会参加丙辰科殿试,也就是本科殿试。通俗地讲,就是参加同一科的会试与殿试。

所以,古代科举中的“本科”,指的是同一科。或者说,是“这”一科。


“本科”一词最早出现在?

“本科”一词,最早见于宋代。

《宋史·选举志一》:“开宝三年(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清末废科举后,中国的大学在本科前设有一个预科。

这时的“本科”是相对“预科”。后来,很多大学的“预科”被取消,但“本科”的叫法被保留下来了。当时的“本科”,并不是为了区别现在这种意义的“专科”。

现行的我国预科,是指对参加高考的学生,知识水平尚未达到进入大学的要求,给予一定时间补习后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一种补习方式 。

目前我国是高校预科,主要针对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举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形式,预科一般一年,一年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达到一定成绩即可转为本科学习。


“专科”一词最早出现在?

现在的 “专科”通常又被称作“大专”。

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规定专门学校改称专科学校,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即工业、农业、商业和医学四种,修业时间为两至三年。

“本科”出现于宋代,“专科”出现于民初,两者差了一千多年。


文章来源网络,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织羽

织羽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0 粉丝 / 0 关注

2月高考热点单来啦!2月份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大事呢? 齐了!《流浪地球》最全高考知识清单!又是一大波考点!

严禁发布 广告 回复

高级模式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