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今天带你了解新高考。 本文将从新高考由突然“哑火”到新模式的出现,新高考又为何频受争议和新高考物理成必选三个方面来带你了解当下最热的新高考话题。 新高考“新模式” 关于新高考改革,按照计划今年18个省份作为第三批试点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据媒体报道,12月11日,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表示:“经过我省的统筹考虑、审慎研判,发现现阶段我省进行高考改革的条件还并不成熟,因此,决定2018年入学的高一新生暂不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并报教育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省不进行高考改革,只是暂缓。” 安徽省已确定今年暂不实施,我省某论坛也出现官方( 某市教育局)回复:关于新高考,上级政策暂未明确。 除了安徽省外,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以及我省(河南)等省份也迟迟未见“改革动作”,原定作为第三批试点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中只有8个省市于2018年秋季学期按时启动新高考改革。 就这样,本应于2018年秋季在全国大面积启动的新高考改革“哑火”了。 可是就在近期,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20年拟在浙招生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大部分重点高校要求必选物理。 前天,广东高考又来了一重磅消息,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终于确定,不是“3+3”,而是是“3+1+2”!物理、历史成为必选课程。 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应用展示活动暨操作使用培训会议确定:广东省新高考模式:3+1+2模式。 “3”完全确定:语文、数学、英语必考科目; “1”:物理、历史选择一门作为选考科目; “2”: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 而这一方案的确定,却意味着物理成为必选科目已成为不定的事实,其他政策还未出台的省份或将纷纷效仿。 “3+3”模式频受质疑 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确定,其他政策还未出台的省份为什么可能会纷纷效仿?广东省为何不采用“3+3”模式? 对于新高考改革的延迟,为什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会认为是“务实之举、理性选择”? 为什么《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高考专家田志友会直言目前采用的“3+3模式”他认为是有问题的?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的课打死也不选,有的课一窝蜂都选。 打死也不选的,首先是物理。物理遇冷始料未及。 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制比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数。同样的规则赋分,考生在不同学科排名相同,成绩则相同。 物理难度本身较大,大家普遍认为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等级赋分制规则下,相较在物理组与学霸们赛跑而言,在其他“赛道”上与普通学生赛跑显然更容易能拿到高分。因此,选考物理的人越来越少。 选考科目的设置本意是给学生们更多选择权,选择的标准是“自己喜欢”。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目标从来都是考出更高的分数、考上最好的大学。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很难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校大概也不允许学生选。 20种选课组合,老师不够用、教室不够用,选课制无奈变成“套餐制”。 “6选3”模式派生了多达20种选课组合,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中,还能在教师资源和硬件上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但这样的高中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的普通高中来说,教师、场地都是问题。 教师不够用——有的乡镇和农村高中,一个年级也就200多名学生,能用多少教师? 教师结构的不平衡——地理、历史选的多,就需要补足大量的教师;物理、化学选的少,有的教师无课可上。同时,每一届学生选课不同,可能会出现有些科目的选课人数突然大增、另一些则突然大减,学校显然也无法动态应对这些变化。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情况下,学校普遍的对应之策是,根据学校的师资、场地推出5-6个组合,再由学生进行选择。还有学校采取折中的办法,先按选课人数最多的两个科目设置班级,剩下一个科目实行走班制。 选课制变为了“套餐制”,选课改革价值大打折扣。 关于走班制——田志友直言:走班制不适合基层中学和中学生。 3 学生不会选。 “分数决定一切”在我国根深蒂固,学生、学校的一贯思维就是考高分,至于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统统都要等到考上大学以后再说。 而且学生也习惯了被学校规划、被学校管理,因此,学生普遍不知道也不关注自己的个性、兴趣培养以及人生规划。 现在放开了,她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选!甚至有学生希望学校能直接给出选考意见。 在学校方面,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如选课、综合素质评价、平行志愿或专业组志愿的填报,以及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都需要学校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并在师资、课程、实践等方面予以保证,而这些,很多学校,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中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新高考改革后,各科考试不再集中,本意是分散学生压力,实际上,却使学生在“刷题——考试——刷题——考试”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这在浙江尤为明显。 浙江的选考允许参加两次,相当于3门选考科目考两次、英语考两次、语文数学统最后一考,另外还有全部高中课程(13门)的学业水平测试。算一算,浙江考生高中三年要参加23次大考! 每门选考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一考定终身”是不再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为追求高分,学生普遍会选择考2次,这就导致学生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考试的路上,频繁冲刺。 有学生抱怨,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反复冲刺。为了赶进度,寒暑假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日夜狂奔!还有铺天盖地的模拟考、周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的日月无光、考得学生快要吐血! 5 综合素质评价饱受争议。 新高考改革后普遍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参考”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学校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 网友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由家庭能力差异、学校能力差异导致的学生表现差异。民间有句话说:拼爹是拼钱、拼娘拼精力。试问,有多少孩子够的上拼爹?又有多少妈妈能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陪护之中? 市场上的兴趣班、特长班动辄以万元起步,表现为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素质教育不仅需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还要有妈妈的全心陪护。但偏远地区,甚至普通地区,先不说家庭能不能负担得起,就连合格、品质好的培训班怕是都难找。 学校差异更不必说,好的学校不仅师资、硬件配备好,还有种类丰富的选修课、兴趣班(有重点高中选修课多达300多门,组建近百个校园社团),各种级别的竞赛比赛机会也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多(当然学费也要贵得多)。 这让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学生拿什么去跟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争?难道靠天赋? 从这方面来说,这样的做法不仅未能提高公平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另一个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记录,自主权全掌握在高中学校手中。综合素质评价本就没有硬性标准,评价高低弹性之大让不少人产生“黑幕”疑虑。如何保证学校评价的客观公正、是否有配套的严密的监管措施更是亟待解决。 物理成必选? 所以广东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确定,其他政策还未出台的省份可能会纷纷效仿就是因为新模式是一种更接地气的解药!而解药必不可少的成分开始显现。 《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高考专家田志友认为,“3+3”模式应改为“3+1+2”或“3+2+1”模式。 “3+1+2”模式: 3:三门必考科目语、数、外,各科满分150分; 1: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必选一门,满分100分; 2:在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以及选剩下的物理(或历史)5门科目中选择,各科满分100分。 与“3+3”模式的区别:增加了一门必选课,即历史或物理。 “3+2+1”模式: 3:三门必考科目语、数、外,各科满分150分; 2:“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两个小组合,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小组合,每门科目100分; 1:在生物、地理和选择小组合以外的两门或“历史政治”或“物理化学”,共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一门,计100分。 田志友认为,这两种模式都比“3+3”模式更接地气,既解决了物理遇冷这类选课偏向问题,有限的选择也照顾了师资以及教室等硬件设施供应不足的普通中学。 在河南的新高考改革也快要到来之际,对此,你觉得这个“解药”管用吗? 文章内容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学科竞赛网等。 ![]() |
歌叙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