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內迁简史

高考 分类: 高考报考 版权:
1177 0 0 1
2017-09-18 15:19
0
编辑推荐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制造了“9.18事变”,依次为开局,东北三省相继沦陷。




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从南京迁到武汉,又迁到重庆。


政府首都位置的西移,伴随着工厂、学校和大批难民的西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规模西迁运动。抗战初期的高校内迁,是当时社会重心西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政府为保护教育和人才所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


(国立武汉大学)


对于高校的内迁,开始时是存在严重分歧的。有人主张改组或停办教育,让学生应征服役,捍卫祖国,实质是反对内迁。


最后,国民政府还是决定将高校内迁。理由是“抗站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须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故决定以‘战时须作平时看’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有任何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其主旨。”


于是,从1937年7、8月起,各高校开始史无前例的大迁移。1938年,国民政府还特别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


高校内迁的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大部分学校迁入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如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迁到重庆,武汉大学内迁四川,浙大迁到贵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到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一部分大学迁往西北几省。如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北联合大学,焦作工学院迁往陕西天水,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迁入山西。


另一部分大学由城市迁往省内比较偏远的县镇。如山西大学迁往晋南,厦门大学迁往长汀,广西大学迁往柳州,安徽大学迁往沙市,湖南大学迁往辰溪,河南大学迁往鸡公山,这一类大学占全国高校的1/4左右。


高校内迁基本于1939年底完成。到1940年学校和学生都恢复到战前水平,大学数为113所,学生数为52376人。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到1946年,大学数为189所,学生数达到129326人。


所以,抗战时期大学总体还是在不断发展的。抗战时期虽然条件艰苦,但这一时期是许多大学发展最好的阶段。例如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带领下,在战火中成长壮大,一举成为最好的大学之一。


(国立浙江大学)


李约瑟到贵州发现这么贫苦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好的大学,惊讶之余,称赞其为东方剑桥,这也是浙大学子最为骄傲的时期。


这其中有两点很重要的,一个是师生强烈的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促使他们奋发图强;另一个是大学合并,数量减少使得师资力量集中,学生相对不多。


当时的国民政府对于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早在1929年,国民政府就制定《大学组织法》明文规定,除了国立大学以外,可以设立私立大学,教会大学,教育部一视同仁,都予以财政支持。


《大学组织法》还规定大学校长不能由政府官员担任。大学的教育不统一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由任教教师自己编写的,大学里开什么课程由教师自己决定,一学期讲多少,怎样讲都是由老师自己来决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什么课。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在这种宽松的、自由的教育环境下培养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调动了老师的上课积极性。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25%;在市县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35%。


大学为解决内迁学生的生活问题,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采取了贷金制度和和公费制度,一律免除学费、提供住宿,为许多困难学生受教育提供了保障,使受教育者由少数人扩大到大众。


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在全民族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几乎所有家庭能够维持活命就实属万幸,哪还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免费上学。


而抗战初期,当时的国民政府所面临的财政艰难是无法想象的。战前国民政府的主要收入(超过50%)是海关的税收,且那时国民政府不收“个人所得税”。


战争爆发后,随着各主要城市和港口的被相继占领,海关的收入已经被切断了,而一些大的企业和工厂有的被炸、有的被占领、有的内迁。这样又失去了很大一笔的财政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开支却因战争的需要增加了将近十倍。前方有大约300万的士兵在作战、后方大约有1100万的壮丁的后备军在训练、来到大后方的十几万的教师和学生要安顿。

(抗战时期被毁的校舍)


国民政府为每名教授的定的工资为每月120快大洋、中学教师每月80块大洋,另外还有大量的公务员的薪水。最难能可贵的是:抗战八年,十几万的大中学生的学费、食宿和杂费全免。


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师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在抗战进入最艰难时候,当时的大后方生存已进入了临界状态。一些大学生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到一些中学任职以维持生存,一些教授不得不摆摊变卖财产以维持生计,闻一多都上街卖刻章。

整个教育界的生存令人堪忧。但是当时的整个教育界的学者仍然默默地坚持自己的岗位,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


教育部从仅有的财政里拿出了一部分钱予以补助困境中的教师。消息传到西南联大后,西南联大校委会召开会议,经过研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最终决定:所有的教师集体联名拒绝政府的救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抗战时期广大师生的民族精神和气节。


(西南联大教师合影)


大学合并,数量减少使得师资力量集中,学生相对不多。大学合并的比例占高校内迁的25%左右。如安徽大学因学生失散并入武汉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组成东南联大,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北联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到云南组成西南联大。


内迁后西南联合大学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大学。从师资上看无人企及,可谓是名家翡翠、众星云集。


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名单: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陈寅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吴晗、赵九章、李楷文、林徽因、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谢玮、邓稼先、黄昆、宋平、彭佩云、汪国真、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荪、陈忠经、戴传曾等。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了中国高校教育资源,同时对于改变地区文化教育的不均衡状况及推动西南、西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西迁的学校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俗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中国高等学校变迁》一书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的108所高校,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于停顿;教职员工减少17%,学生减少50%;高等教育机关直接财产损失,包括校舍、图书、仪器设备,达3360余万元。


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辽宁沈阳,东北大学被日军当作兵营使用。当年东北沦陷后,东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他们在此关押、枪杀抗日志士,图书馆主楼后身的红砖墙上仍可见累累弹痕。


(日军占领下的东北大学)


1949年,抗战胜利,內迁的各个大学陆续回签到原地开始进行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几次院系和院校合并调整,基本形成了今天全国高校的布局和格局。


我们谨记历史,不是因为喜欢把伤疤揭给人看,而是为了吸取教训,砥砺前行,国家如此,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信子1

风信子1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1 粉丝 / 0 关注

严禁发布 广告 回复

高级模式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